医药网5月25日讯 继上周五股价迎来8个月来首次跌停后,5月24日,素有“东北药茅”之称的长春高新再次大幅下跌,以近6%的幅度收盘,总市值缩水至1737亿元,引得数百家机构调研。就像过山车一样,这只牛股市值才冲破历史新高。 无独有偶,同样在这一天,港股生物板块也出现集体下跌,康希诺、荣昌生物、基石药业、药明生物等均有不同跌幅。这让业界再次把目光盯在了生物医药板块。 千亿“大白马”跌停,内因何在? 近日,长春高新之所以引人关注,市场判断或许受2个利空预期的影响。 首先,广东省医保局日前流出一纸《关于共同开展省级药品和耗材超声刀头联盟采购工作的函》,拟发起16省联盟带量采购在网上引起热议。有消息称,重组人生长激素或将被纳入集采。 长春高新是重组人生长激素龙头,2020年财报显示,生长素在内的生物类药品贡献84%的营收、90%的毛利,对长春高新的业绩至关重要。尽管此政策尚未正式出台,但却让业界察觉到,这两年有关生物药纳入集采的风声似乎越来越近。就是说,生物药纳入集采正在逐渐从风声变为行动。试想,一旦重组人生长激素纳入集采,降价、原有市场规模缩小就是必然的结果。最近二级市场反应明显,多少与之有关联。 不过,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长春高新股价暴跌,集采因素应该只能算是一个“”。要知道,从2008年到现在,长春高新的股价已涨超10000%。这既是市场的一种期待,当然也是恐慌的源头。抬的太高,容易受惊。只要有风吹草动,自然也最容易受伤。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的探索,生物药纳入集采已听得到脚步声。尽管5月21日长春高新紧急披露信息解释此事,但市场显然尚未做好心理建设。 亦有乐观的看法认为,国务院办公厅虽在2021年初发布了《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可国家关于中成药、生物药的带量采购仍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当中,具体实施或还有段时间。 事实上,长春高新这次连续下跌,还有一个原因是股东在敏感时期的减持操作。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7月10日-2021年5月20日,不到一年的时间,第二大股东金磊已累计52.58亿元。这让市场评估集采因素外,对一天之内急于折价7%抛售感到疑惑。 谈到长春高新,不得不提到广为人知的老太太投资5万元,中途忘记密码,2021年准备注销账户时发现账户已增至500万元这一故事。看得出其成长性,殊不知,长春高新以主营房地产业务起家,1999年联合成立金赛药业,到2019年占我国生长激素市场份额的74%,这一路成为行业绝对龙头,大股东之一却在选择减持。 通过这个典型的案例,反映出业界及资本市场对生物药的期待和不确定性的担心。 生物药价格回归督促结构性调整 而业界对生物药的这种复杂心情,主要源自于生物医药的发展现状。 随着化药资源的日渐匮乏,业界将目光越来越多投入到生物药领域。据统计,2020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Top 100重磅药物:按药物类型看,小分子药物52个,销售收入占比46%。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重组蛋白类大分子药物42个,销售收入占比49%。不难预测,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生物药的占比还会进一步拉开差距。 尤其是随着原研生物药的专利过期,生物类似药上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有近500种生物类似药在研,目前海正、信达、复宏汉霖等都有、赫赛汀、修美乐等知名原研药的生物类似药。有专家认为,基于化学药带量集采的经验,推进生物药的带量集采,以促进市场竞争和价格回归,有现实意义。 实际上,随着集采真正的到来,一个基本的逻辑是明确的:生物类似药陆续上市会带动生物药整体平均销售价下降,进而造成总销售额的下降。而根据欧洲市场的首个上市生物类似药的市场份额替代速率曲线分析,未来5年随着生物类似药陆续抢占市场后将逐渐超越原研药市场份额,但其原有总销售额会收缩,未来的看点在增量市场。 应该说,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国内生物药企业已逐步具备了竞争力。尤其是在全人源化抗体技术等领域及在生物药的难点——大规模生产方面,我国在工程细胞大规模培养、高表达载体构建、高通量细胞培养筛选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复宏汉霖、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在反应器规模上也有了数量级的提升。 但从欧洲经验来看,生物药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博弈,其中两大核心因素是降价加快生物类似药替代,原研公司预防性措施减慢替代。就在最近几天,这样的博弈在角力。5月18日,美国参议院监督和改革委员会与艾伯维首席执行官、相关专家举行了听证会,会议内容有关阿达木单抗(修美乐)和伊布替尼的价格问题。该委员会调查认为,艾伯维一再提高药价,并利用美国专利制度,阻止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进入市场。 据称,修美乐通过设置专利围墙的策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可见,生物药的崛起在全球都面临着持久的攻防拉锯战。只不过,趋势就是未来,生物药也会找到某种平衡。 生物药还会有黄金时代吗? 不管你是否愿意,集采都是生物药不可回避的命题。资本市场波动,仅仅只是市场情绪的反馈,真正要关注的是,未来对创新性强、技术复杂的生物药纳入带量采购会产生哪些风险,需要如何防范和应对,这是需要建立清晰的理论体系和全面的制度安排。 毕竟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并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有些地方已挂挡提速。5月21日,上海市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立足构建“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政策体系,力争三年实现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年度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同时要“扩大应用”,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而广东省则提出重点推进“五大任务”,包括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打造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90%以上的地级市都有生物医药企业,其中30%集中在北上广深等10个城市。那么,2021年生物医药投资趋势有哪些?从资本流向来看,基因疗法是较热门的领域。2020年,拜耳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skBio;罗氏斥资18亿美元布局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定向治疗的基因疗法。不过,也有专家提醒,预防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引起的致死事件仍旧是一大挑战。 基因编辑、细胞治疗领域,深受国内外企业的青睐。2020年国内医药投融资,史无前例的一年内75家企业进行了IPO。2020年12月,天境生物与传奇生物皆被纳入到了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武田也宣布2021年底每年削减约20亿美元的成本,专注新一代细胞疗法。前不久,复星医药旗下复兴凯特CAR-T产品上市申请进入了行政审批阶段。 但资本很热,也需警惕。中国是PD-1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全球154个PD-1,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占比达到55%。热门靶点BTK、PARP等也是国内创新药企研发扎堆领域,但仍缺乏原始创新项目。或许像上海等地,最新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战略型平台,目标就是围绕新靶标、新位点、新机制等加强基础及前沿领域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建立国家级研究型临床机构,这应该是未来生物药破局的根本,也是黄金十年真正的基础。
标签:集中采购
药品销售终端是药品从各类医药服务机构流向患者的关键环节,基于特殊的医疗体制和各自不同的市场特征表现,我国药品销售终端主要分为三大类。&ldquo
全省军队医院,首次开启单独带量采购 11月9日,军队采购网发布了两则驻闽军队医疗机构低值耗材带量采购公告。本次采购是全国首例由军队医疗机构